自秦非子初被周孝王封于秦邑起,到秦三世子婴的灭亡,秦国经历了564年的风雨历程,总共诞生了38位国君。尽管大多数君王都未曾载入史册,但秦国地处边疆,远离中原富庶之地,且常年受到西戎等游牧民族的威胁,这样的背景使得秦国历代君主面对的挑战远比其他中原国家更加严峻,因此秦国较少出现昏庸无能的君主,更多的是君王在治国能力上的高低差异。
如果提问秦国哪个时期最强盛,许多人或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秦始皇嬴政的时代,少数人可能会提到秦惠文王和秦孝公;但如果深入思考,实际上这些回答都不尽正确。虽然秦始皇嬴政的时期秦国已经走到了盛极而衰的阶段,盛大的历史兴衰是不可避免的规律,秦国的辉煌也早已达到了顶点。而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统治下,秦国才开始了崛起的步伐,尽管这段时期涌现了许多英才,更多的是处于国家逐步成长的阶段。
展开剩余70%因此,秦国的真正巅峰期应当是秦昭襄王的统治时期。在秦孝公进行一系列改革后,加上秦惠文王的勤政和秦武王的招贤纳士,秦国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国中人才济济。秦武王招募的那些勇士,虽然未必能成为统军大将,但作为先锋小将,已是非常出色的战力支持。秦昭襄王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魏冉,魏冉在这一时期的地位不可小觑。
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当秦武王去世后,秦国的王位继承战进入了激烈的竞争,多个王子纷纷争夺国君之位。在这种权力斗争中,秦昭襄王得以登上王位,多亏了魏冉、樗里疾及宣太后的鼎力支持。从亲戚关系到辅佐功劳,秦昭襄王自然不能忘记魏冉的帮助。虽然秦相的职位最终由樗里疾担任,但魏冉的权力并未因此削弱,他被任命为咸阳将军,并在樗里疾隐退后担任了四任秦相,权势一度强大至极。
魏冉并非仅仅依靠亲戚关系获取权力。他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已经逐渐摒弃了出身背景,功劳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魏冉凭借卓越的能力和贡献,成功被封为穰侯。在他掌权期间,他曾推举白起出任主帅,指挥秦军攻城略地,屡次击败“三晋”及强楚,战绩斐然。可以说,在魏冉的辅佐下,秦国一度呈现出吞并四方、气吞万里的强盛局面。
然而,随着范雎的出现,秦昭襄王的判断出现了偏差。范雎凭借其口才和政治手段,成功说服秦昭襄王将魏冉罢免,最终魏冉因权力的失去而忧郁病逝于陶邑。魏冉的结局堪称悲惨,虽然范雎也不乏能耐,但他极度自私,甚至在长平之战后收受赵国贿赂,致使白起未能彻底灭赵。范雎的行为虽然给秦国带来一时的政绩,但最终也为其招致了恶果。
范雎的最终结局也并不美好。因邯郸之战的惨败,秦昭襄王迫使范雎辞去职务,最后范雎死于病榻。而在范雎上台之前,秦国的军事大将白起已是战国时期最具声望的将领之一。白起担任秦国主帅三十多年,攻占了70余座城池,歼敌过百万,尤其是在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几乎摧毁了赵国的主力军,成为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军事巨擘。然而,白起的结局却异常悲惨,他在范雎与秦昭襄王的政治斗争中失宠,最终被赐死于杜邮,这一历史事件令人感到遗憾。
不仅男人英勇,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也在这段时期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她巧妙地以色诱义渠王,在义渠王沉迷于她的温柔乡时,果断将其杀害,并发动秦军攻打义渠国。义渠国因失去领袖而群龙无首,最终被灭,秦国除去了一大隐患。宣太后最终因失宠而退隐,但她在秦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忽视。
秦昭襄王时期无疑是秦国最为强大的时刻,然而,秦昭襄王未能珍惜手下的能臣良将,魏冉被罢免、白起被杀、范雎被驱逐,甚至许多其他优秀的人才也或死或逃。甘茂、田文(孟尝君)、芈戎等名将名相的失势,标志着秦国一度失去了一部分实力。尽管如此,秦国依然涌现出像王龁、蒙骜等一流军事人才,国家的国力依旧强大。若秦昭襄王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珍惜自己的臣子,再加上他长寿的优势(在位56年,寿终75岁),秦国一统天下的机会,依然是存在的。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