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引发金融界广泛关注。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于美元的格局,令人咋舌的是,全球99%的稳定币锚定美元及其资产,这一比例远远超过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约50%的占比 。
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的数字货币,旨在通过与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挂钩,来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以克服普通加密货币价格大幅波动的问题。由于美元及美国国债目前仍然是最稳定和最具有全球地位的传统货币及资产,所以绝大多数稳定币发行商选择以美元及其资产作为稳定币的价值支撑。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与金融逻辑。从经济层面看,美国经济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以及美元长期以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稳定性,使得美元资产成为稳定币发行商眼中的“安全港”;从金融技术角度而言,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深度嵌入,让基于美元构建的稳定币在交易、清算等环节更加顺畅,容易被全球市场接受。
然而,稳定币对美元的高度锚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对美元自身的全球地位而言,稳定币实际上强化了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国际清算银行研究发现,2024年全球以美元为支持的稳定币购买了近400亿美元短期美国国债,其规模与美国最大的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相当,并超过了大多数外国购买量。稳定币创造了对美元资产的额外需求,使得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渗透进一步加深,巩固了美元在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以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Tether(USDT)和排名第二的Circle(USDC)为例,这两家机构在稳定币发行市场中的占比约为90%,且其稳定币发行均与美元资产挂钩,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美元的数字化流通 。
另一方面,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来说,这种高度锚定美元的稳定币格局也带来了潜在风险。稳定币发行机构的储备资产质量参差不齐,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稳定币的信任危机。例如,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事件曾导致稳定币USDC一度跌破面值,引发市场恐慌,这凸显了稳定币与美元资产关联背后的脆弱性。而且,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和交易,还可能绕过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为非法金融活动提供便利,影响金融秩序稳定。
从全球金融格局来看,这种稳定币锚定美元的现状,进一步拉大了美元与其他货币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差距。欧元、英镑、人民币等货币在稳定币市场的份额微乎其微,这使得其他国家在国际金融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挑战。尤其对于那些试图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国家而言,稳定币市场被美元主导,增加了它们突破美元垄断、提升本国货币国际地位的难度。
目前,各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和政策各不相同。美国在2025年6月通过相关法案,对稳定币的发行、储备、赎回等关键环节进行规范,旨在将稳定币纳入监管框架,同时巩固美元在稳定币领域的优势;中国香港特首李家超签署并在宪报上刊登发布香港立法会通过的《稳定币条例》,对稳定币业务实施严格监管,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也在探索稳定币在促进香港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方面的作用 。而部分国家则对稳定币持谨慎甚至禁止态度,担忧其对本国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冲击。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监管政策的完善,稳定币市场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监管的加强可能促使稳定币发行更加规范,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可能会加快推出以本国货币为支撑的稳定币,以打破美元在稳定币市场的垄断,推动全球稳定币市场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无论如何,稳定币锚定美元及其资产的现状在短期内仍将持续,其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也将持续受到关注和研究。
炒股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