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设立了一项极为特殊的职位——御手。这些御手不仅必须穿戴专用铠甲,还需要经过长达四年的艰苦训练才能够掌握驾车技巧。而一旦未能学成,后果是极为严峻的。到底为什么这个职位如此重要?这些御手的选拔和训练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
秦国的崛起与御手的起源
战国七雄争霸的百年风云,战争频繁,硝烟弥漫。然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最终吞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华夏大一统局面。秦国的强大不仅仅得益于军事力量的提升,还与其历史的积淀密切相关。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先祖费昌曾是商朝的御手,参与了商汤与夏桀的决战,这也是秦人首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此后,秦人的祖先造父又成为周穆王的御手,凭借出色的驾车技术,赢得了周穆王的赏识。
展开剩余76%随着时间的推移,秦人逐渐承担起了更多重要职务。到了周孝王时期,秦人专门负责为周王室提供精良的马匹,最终获得了封赏,正式成为秦国的开国祖先。由此可见,秦国的先祖们在驾车技术上积累了深厚的底蕴,这一传统最终延续到了秦始皇时期,成为了国之重器。
重视御手,保障车辇安全
在秦国,驾驭战车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秦始皇本人来说,他对车辇的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车辇行驶的安全,秦始皇设立了专门的御手来负责驾车。这些御手不仅要有卓越的驾车技能,还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140余辆战车,每一辆后方都有一尊御手俑,这些俑的姿势表明他们正用力驱赶战车,显得非常专注且充满力量。
这些御手俑的外形十分讲究,头戴长冠、身穿铠甲,双臂自然伸展,双手微握,体态前倾,显得神态专注、目光坚定。从俑的面相来看,御手的年龄多在25至30岁之间,身高普遍在1.8米左右,体现了秦国对御手这一职位的严格要求和高标准。
专用铠甲,保障御手的安全
不仅如此,这些御手俑所穿的盔甲极为特殊。特别是那些负责突击战车的御手俑,甚至配备了盆领——一种颈部的防护甲。臂部的护甲长至手腕,手上也有专门的护手甲,确保在战场上的高强度驾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御手的安全。这些细节体现了秦国在军事装备上的精细与高效,也彰显了对御手职业的重视。
严格选拔,四年训练
作为皇家专职司机,御手们的待遇显然不低。然而,想要成为合格的御手,除了天赋和技能之外,还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选拔和长时间的训练。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杂抄·除吏律》规定,御手的选拔需要四年的严格训练。若是经过四年训练后仍然无法驾驭战车,则需要对其进行惩罚,甚至要交出一面盾牌作为惩处。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御手们才能免除为期四年的徭役。
这项规定并非简单的处罚,而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戒方式。毕竟,驾车不仅是一项技能,更关乎生死与国家命运。若是在关键时刻,御手无法稳定战车,可能会直接影响战场局势,甚至可能导致失败。因此,只有那些经过精心训练、心理素质过硬的御手,才能承担如此重要的责任。
徭役惩罚,代价高昂
与现代社会相比,秦国时期的惩罚手段极为严苛。四年的徭役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其背后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在秦朝,徭役意味着需要承担政府的工作任务,戍边意味着每年需在边疆服役三天。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到边疆实地服役,因此,他们只能用钱来代替劳力。按当时的物价标准,四年的徭役需要支付1200钱,这在当时可谓是相当庞大的数目。以当时一斗米为三文钱来计算,相当于约2400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重负。
总结
从严格的选拔制度到昂贵的惩罚,秦国培养一名合格的御手是极其困难的。而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和不容妥协的精神,推动了秦国的军事进步和社会发展。在秦国的历史中,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他们对军事、对国土安全的重视,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统一的局面。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